2025年10月23 日上午,教育民生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带领2024级全体学生,走进厦门市第七幼儿园,围绕大班讲述活动《手电筒看见了什么》和中班文学作品活动《滴滴答》,结合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、《3-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》和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》,开展了一场聚焦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——“‘境’润童心 ‘语’见未来”的教学法实践观摩与深度教研活动。
 
图1:实践教学活动场景
一、活动展示:基于儿童视角的语言领域实践
(一)大班讲述活动《手电筒看见了什么》:在探究中发展幼儿思维与表达
该活动以无字绘本《手电筒看见了什么》为载体,创设黑夜森林探险情境。幼儿通过自制手电筒探索“神秘森林”,观察发现猫头鹰、田鼠等夜行动物,进而创编动物故事。
这一设计紧扣《指南》中大班幼儿“能根据故事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发展,或续编、创编故事”的要求,引导幼儿在观察、猜想中发展阅读理解与创造性表达能力。
同时,活动通过“勇敢探索黑暗森林”的情境,培养幼儿“为自己在黑暗中勇敢探索而自豪”的积极情感,呼应《纲要》中“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、敢说、喜欢说、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”的理念。
(二)中班文学作品活动《滴滴答》:在游戏中感受语言趣味
活动以儿歌《滴滴答》为核心,结合多媒体演示与肢体游戏,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、发准“梢”、“吹”等字音,并用动作表现儿歌趣味。
此活动契合《指南》中班幼儿“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,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”的目标,通过“肢体创意搭建‘高楼’、‘树梢’”和“结伴游戏表现儿歌”等形式,让幼儿在听说游戏中感受语言韵律,体验合作快乐。
从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》来看,活动注重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材料、同伴和玩法”,通过儿歌游戏化设计,实现了“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全面发展”的保教要求。
活动结束环节,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围绕活动目标设定、活动准备、活动实施过程和活动延伸方向,与授课教师开展互动研讨,答疑解惑,进而明确两个活动,从前期准备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、全环节,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探索、深度思考、主动研究的实践学习能力。
 
图2:学生与授课教师问答互动环节
 
图3:学生与授课教师深入讨论学习环节
二、专业教研:锚定语言领域核心经验,践行政策导向
观摩活动后,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围绕“语言领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”展开教研,结合政策文件深入剖析:
一是对标《3-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》:两个活动分别针对大、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,在“倾听与表达”、“阅读与书写准备”等维度精准发力。《手电筒看见了什么》侧重大班幼儿的“阅读理解与创编”,《滴滴答》聚焦中班幼儿的“语言表达与语音感知”,体现了“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,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”的理念。
二是践行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:活动均以“幼儿为主体”,通过情境创设、操作探索、游戏互动等形式,为幼儿提供“想说、敢说、喜欢说”的语言环境,落实了“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,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,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”的要求。
三是呼应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》:从“教育过程”评估指标看,活动设计关注“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”、“有效师幼互动”等。如《手电筒看见了什么》中教师的开放性提问“有没有小朋友有其他想法呢?”,《滴滴答》中的“肢体创意游戏”,均体现了“支持幼儿主动学习、探索体验”的保教评估导向。
 
图3:校内专任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实践教研环节
三、实践价值:校园联动赋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
此次实践观摩与教研,是教育民生学院学前教育专业“实践育人”的生动体现:
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,通过近距离观察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,将《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》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深度融合,理解了“如何基于幼儿发展水平设计语言教育活动”、“如何通过师幼互动推动幼儿语言的学习和发展”,积极与开课教师进行问答互动,发表观点,总结经验,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了实践智慧。
同时第七幼儿园黄园长表示,高校与幼儿园的教研联动,为语言领域活动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专业视角,助力幼儿园在“以评促建” 中优化语言教育实践,最终惠及幼儿语言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
图5:市第七幼儿园黄园长做实践教学总结性发言
未来,教育民生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将持续深化校园合作,聚焦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前沿议题,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、推动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发展贡献力量。
执笔人:周莉